长生禅寺
当前位置: 首页>法门龙像
比丘尼传
发布日期:2016-05-04 栏目:法门龙像 点击数:

lx010.jpg


【净检尼】

净检,俗姓种,名令仪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父亲种诞,曾出任武威(今甘肃武威)太守。净检自幼时就好学不倦,丈夫早逝,孑然一身。因家境清寒,她不得不常为官宦子女教授琴艺、书法作为生计。她听人演说佛法,虔心信奉,乐于受教,只是苦于无处去咨询请益。

后有高僧法始,精通佛道大义,于晋愍帝建兴年间(公元313—316年),在宫城西门外立寺定居,净检便去造访他。法始为她宣说佛法,她也因此而朗然彻悟。净检意欲趁此强健之年参经悟道,追求佛法功德利益,就从法始处借来佛经诵习,并很快洞悉了它的奥旨。

一天,净检对法始说:“佛经上说有比丘、比丘尼二众,我是个女子,能否归依佛门,请指点迷津。”

法始说:“是的,西域佛门中人有男也有女,中原区域则不具备这种成法。”

净检说:“经书上既然说佛门中应有比丘和比丘尼,难道我们这地方有甚么不同的法吗?”

法始回答说:“外域人说比丘尼有五百戒,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,这恐怕应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。至于具体情况,我当为你去问另一和尚。”

被问的和尚说:“僧与尼受戒,大同而小异。倘不得其法,也就定然不能受戒。尼有十条戒律,当从大僧处受戒。但若是没有大僧,尼僧便无依止师了。”

法始回来告诉了净检,净检就依那位和尚的说法,剃发而从之受戒。当时与她志向相同的共有二十四人,一齐受了戒,并在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修行。由于当时晋土仅在此寺有比丘尼,没有其它尼师施教,因而她们便一起请教净检,由此成就佛门功德利益。

法始所说的那位和尚,乃是西域僧人智山。他居住在罽宾国(今克什米尔一带),秉性宽和,心智聪慧,素习禅诵。晋怀帝永嘉(公元307—312年)末年,来到中土,以化缘维持生计,语必以弘扬佛法为职志。当时中原佛法初染,风化未全,信徒们体验都较肤浅,还不知向他请教佛理。东晋元帝建武元年(公元317年),他西行返回罽宾。嗣后,天竺佛图澄又来到中原,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德业,听者无不为当初未能当面聆教而感到遗憾。

净检教化徒众,清雅而有节度。宣讲佛法以施行教化,宛如风行草靡,受教者无不倾倒,得益匪浅。东晋成帝咸康年间(公元325—342年),有僧建和尚,在月氏国得到《僧祇尼羯磨》及《戒本》。晋穆帝升平元年(公元357年)二月八日,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。当时,外国僧徒昙摩羯多在京都为僧尼立了戒坛。晋僧徒释道场,根据《戒因缘经》的戒律条文,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,认为他这样做于佛法有所不通。于是昙摩羯多浮舟到了泗河,因立戒坛。净检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坛,在船上受了具足戒,史称船上受戒,这样就正式成为比丘尼了。中土比丘尼,就是从净检开始的。

在她进行受戒仪式时,有异香芬馥徐徐袭来,在场的人都闻到了,一个个欣喜万状,惊叹不已。因此异事,净检就更受人们的景仰,她又善修自己的戒行,诵习经典,孜孜不已。她所得到的供养虽然很多,但总是随得随散,常常是先给别人,后给自己。

晋简文帝咸安末年,人们忽又闻到以前那种芬馥的奇香,并看到红光冉冉升起。见一女子,手执五色花束,从空中翩然而下。净检见状,十分欣喜,就对众尼说道:“你们好好处理未来的事,我现在先行一步了。”于是和她们握手辞别,腾空而上。她所行之路,宛若一道彩虹,直接天边,良久始散。卒时,她已七十岁了。

【安令首尼】

安令首,俗姓徐,东莞(今山东沂水东北)人。父亲徐忡,曾出任后赵外兵郎。她自幼聪敏好学,言语清丽不俗,天性虚和冲澹,不以凡俗为乐;举止端雅娴静,唯以佛法自娱性情。长大之后,令首不愿受聘出嫁。

她父亲焦急地劝说道:“你应当出嫁!怎能抱这种态度呢?”

安令首答道:“我专心业道,去恶从善,冥想超凡脱俗,别人说好说歹我全不在意,我只求廉明清正自饶自足。做一个女子,为甚么一定要恪守三从之道,才能算作合于礼教呢?”

她父亲说:“你只想独善自身,又怎能兼顾到父母呢?”

安令首说:“佛法认为,人立身行道,是要普渡众生,将大众从苦海里救脱出来,怎能仅仅限于父母双亲呢?”

徐忡对女儿的话将信将疑,就去向佛图澄讨教。佛图澄告诉他:“你回家斋戒三日完毕,可再到我这里来。”徐忡听从了他的话,斋戒三日之后,来见佛图澄。佛图澄就用胭脂磨麻油涂抹在徐忡的右手掌上,让他仔细看看。徐忡细细端详,只见一个僧人在广庭大众之中宣讲佛法,其状貌与自己的女儿十分相像。徐仲就将掌上所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佛图澄。

佛图澄解释说:“这就是你女儿的前身。归依佛门,本是她命中之事,这样也可遂其前世心愿。你如能顺从她的志愿,那就不仅会使你的六亲显达,而且你自己也会荣宠富贵。生死乃一大苦海,倘能如我所言,就能去苦得乐,到达解脱的彼岸。”徐忡听信了佛图澄的劝告,回家之后就答应了她女儿的要求。

安令首剃发出家,随佛图澄和净检尼受戒,并营造了建贤寺。佛图澄又把石勒所赠的袈裟及象鼻澡罐送给安令首。安令首出家后,博览佛门经籍,过目就能成诵。她深造有得,思深识远,当时道众,无不宗仰崇奉她,随她出家的共有二百多人。她又建造了五座寺庙,营治了修行的精舍。那些不畏艰苦的人,都能在此修心立业,有所成就。

石虎因敬重安令首,便提拔她的父亲徐忡为黄门侍郎、清河太守,果然应验了佛图澄的话。

【智贤尼】

智贤,俗姓赵,常山(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)人。父亲赵珍,曾任扶柳(今河北冀县西北)县令。智贤年幼时便有雅洁的操行,她志向抱负坚贞清正,确然不可移易。后为尼僧时,潜心业道,遵行戒律,神情凝注而专一,志向高远,心灵洁净,不受世念染污。

当时有个叫杜霸的太守,深信黄老之术,痛恨佛门信徒。他曾下一道命令,令所管辖的各个寺庙,在限定期内简选裁汰僧尼。由于他制定的标准相当苛刻,一般人很难达到,因此年轻的尼众都很害怕,无不纷纷闻风而逃。惟有智贤不惊不惧,起居从容,不改常态。当时聚集在城外射堂的考官,都是年迈而有德望的人。到了甄别考核的那天,尼众中理盛气壮不失仪容的,也唯有智贤一人而已。

杜霸先以严苛的标准考核智贤,智贤从容就试,应对裕如。她仪表清雅脱俗,谈吐清丽,富于辩才,杜霸莫奈她何,遂暗藏邪恶之心,逼迫智贤独自留下。智贤知道他居心不轨,发誓不毁戒律,不违法规,不苟且存全自己的身命。于是她直言抗争,力拒杜霸。杜霸盛怒之下,竟挥刀将她砍伤二十余处。她晕厥倒地,直到杜霸离开才慢慢苏醒过来。

此后,智贤在道业上倍加精进,素食苦行,节操自守。其门徒有一百多人,关系十分融洽,常如水乳一般。及至前秦苻坚当政,听到智贤的经历与操守,对她大为敬重,便为她特制了一件精工织就的袈裟。这件袈裟历时三年方才制成,价值千万金。

后来,智贤又居住在司州(今河南洛阳东北)西寺,更是致力于弘扬正法,笃实修行。晋废帝太和(公元366—376年)年间,智贤已七十多岁,但诵习《正法华经》,仍是日夜一遍。她所居住的地方,据说常有众鸟依归栖息,而在经行之时,百鸟又鸣叫随逐,一时传为美谈。

【妙相尼】

妙相,俗姓张,名佩华,弘农(郡治在今河南灵宝西)人。父名张茂,家境一向很殷实。妙相年幼时,就喜欢诵习经典。十五岁时,嫁给了太子舍人北地(郡名,今陕西耀县、富平一带)的皇甫达。皇甫达居亲丧,而不遵礼法,妙相十分厌恶他,就正言相告,要求断绝夫妇关系。并由此请求出家,归依佛门。她父亲张茂及其亲族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。

出家之后,妙相勤修佛法,毫不懈怠,蔬食自节,清心寡欲,潜心于三藏之中,明达于诸法实相。她居住在弘农北岳林木覆荫的西野,所领徒众很多。在这里,妙相情性恰悦,志向闲旷通达。就这样,她潜身隐居了二十多年。她励精苦行,时间愈久而意志愈坚。每当她说法度人时,常怕听众不能专心致志,有时竟流着眼泪来晓喻他们,因而受她开示点化的人,无不受益匪浅。

晋穆帝永和(公元345—356年)年间,弘农太守请做七日斋,座上一个未出家的俗士向妙相询问佛法,言语之中隐隐显示出不够谦逊。妙相就正颜作色,回答道:“你这不仅仅是轻慢我,对太守也是大为不恭。你为何如此轻慢佛法,不珍惜难得的人身呢?”这个俗士羞愧难当,便假托身体不适而告退了。当时在场的僧俗听众,对她无不感叹敬服。

嗣后,妙相身染重病,卧床数日,临死前仍恬然而和悦。她回头对众弟子说:“人不论穷达,有生必有死,我今天就要和你们永别了。”话刚落音便离开了人世。

【明感尼】

明感,俗姓朱,高平(郡治在今山东巨野南)人。世代崇奉佛法。她曾被胡寇所俘获,想强占她为妻。她备受苦楚,然誓不受辱屈就。胡寇就谪罚她去牧羊,前后历时十多年。她思归之情愈来愈强烈,但无由得返。在这磨难中,她每每念及佛、法、僧三宝,同时也想离俗出家,挣脱苦海。

在一偶然机会中,她遇到一位比丘,便向他请求受持五戒。这位比丘就把《观世音经》授予她。她也因此而得以诵读研习,昼夜不停。她发愿若能回家,一定要建一五层宝塔,并为自己无法返回而忧念不已。终于有一天她脱身出逃,东行而去。开始时一点也不认得路,只是昼夜兼行不止。

一次,她径自入一深山,遇一斑斓大虎,离她仅有数步之遥。她开始时很惊恐,稍后心绪便安定下来了。她求归心切,便随虎而行,相随多日,约有十来天方始到达青州(今山东省益都)。将要进入村落时,老虎就忽然不见踪影了。谁料她到了青州,又被明伯连所虏获。消息传到家里,丈夫儿子就用钱赎她回家。因家人的拘检限制,她脱俗之愿未能实现。但她苦身行节,精勤不怠,历时三载,家人终于顺遂了她的志向。

出家之后,她潜心笃好禅家坐禅之法,遵从戒范,毫无毁犯。偶或有小犯之处,她就接连忏悔好几个早上,直到见到祥瑞之相,然后才作罢。她所见的瑞相,或是落花成阵,或是空中传响,或是目睹佛像,或是夜呈祥梦。到了晚年,明感修持更严谨,江北善男信女,无不闻风向慕,师奉如归。

晋废帝太和四年(公元369年)春,她与惠湛等十人一起渡江,谒见晋司空何充。何充见到她,大为敬重。此时京城尚无供比丘尼修行的寺庙,于是何充就以自己的另一处住宅替她建寺。

寺庙建成之后,何充问她:“这个寺应当用甚么名字来称呼它?”

明感回答道:“晋朝之佛制出家四众——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今日才完备无阙。您所建之寺,正是在兴造福业啊!这个寺可取名为建福寺。”何充对这番话深表赞同,就采纳了这个名字。

后来,明感得了疾病,不久就圆寂了。

【昙备尼】

昙备,俗姓陶,丹阳建康(今江苏南京市)人。她年幼时就有清净信念,颇愿修行佛门正法。因没有兄弟,她就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,侍奉母亲甚为恭敬孝顺,赢得了同宗、同乡人的赞誉。到了婚嫁之年,聘礼微薄,她就借故不许,母亲也无法阻止她的志向,只得听从她离俗出家。出家之后,她修行精勤,戒行严整,闲晨静夜,从不懈怠。晋穆帝对她以礼相待,分外敬重,曾称赞说:“和她相处愈久愈觉得她德行高洁。”又得章皇后何氏赞叹说:“乐城中的比丘尼,很少有能跟昙备尼相匹比的人。”

到了晋穆帝永和十年(公元354年),章皇后在京城定阴里为她建了一座寺庙,取名为北永安寺。昙备待人谦虚,谆谆善诱,从未有过矜持傲慢的仪容举止,故而美誉日日远播,远方信众纷纷来归,一时之间,投归信众竟达三百人之多。她享年七十二,于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(公元396年)圆寂。

其弟子昙罗,博览群经,天性高放,才情富赡。皇上下令让她接替昙备之任,并为她另造了四层宝塔和讲堂房宇,又造了卧佛像与七佛龛堂。北永安寺因此而更加隆盛。

【惠湛尼】

惠湛,俗姓任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她神情风貌超迈飘逸,精神操守卓异绝伦,道念坚毅,情深意远,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。她虽粗衣淡饭,但仍恰然自适,乐在其中。

一次,惠湛在山中负衣而行,忽然遇到一帮强盗,他们举着刀威胁惠湛,但未能得逞。于是又向惠湛索取她所负之衣。惠湛欢笑着把衣服给了他们,并说道:“你们的期望太大,而所获却很小。”于是又解下新的裙子,递给他们。这帮强盗羞愧难当,当即推辞,并连同衣服一起归还给了惠湛。惠湛丢下衣裙,独自走开了。

晋康帝建元二年(公元344年),惠湛渡江,司空何充对她大加崇敬,便延请她居住在建福寺内。

【僧基尼】

僧基,俗姓明,济南人。成年时立志于道,并立下誓愿,要出家以解脱凡俗的牵累。她母亲不允许,就暗中把她许配给人,又将聘礼藏了起来。迎亲的日子一天天临近,僧基这才有所察觉,她当即绝食,滴水不沾。亲属纷纷劝阻她,但僧基意志坚定,不可移易。绝食、绝水到了第七天,母亲想喊女婿来劝劝她。但此人乃恭敬信义之人,见僧基差不多快要死了,便向她母亲说道:“人各有志向,难以强夺移易。”她的母亲不得已,就只好顺从女儿的意愿。僧基这才得以出家,当时二十一岁。

她出家消息传出后,家中内亲外戚都来祝贺,争着为她铺美席、设佳供。州郡长官有的送来歌舞伎乐,为其庆祝;有的亲自前来,为她送行。而佛门内外的人都为这送行的场面赞叹不已,认为这是从未有过的盛事。

僧基操行洁净,严守戒律,精研佛典经籍,与昙备尼名望辈份大致相等。她运思细密,毫发不爽,又长于谋略策划,因此,晋康帝很尊敬她,对她优礼有加。

康帝建元年间,褚皇后为她在都亭旦运巷内建了一座寺院,取名为延兴寺。僧基住在寺内,领徒众一百多人。她断事清明,深受道俗的敬重。僧基于晋安帝隆安元年(公元397年)圆寂,享年六十八岁。

【道馨尼】

竺道馨,俗姓杨,太山人。她志向专一,秉性严谨,待人接物,亲近无碍。受戒出家为沙弥尼时,常为众人所使役,她并无怨言,口里总是诵读佛经。及至二十岁,她诵习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。受持具足戒以后,她精心研究探求佛理奥义,平素能蔬食苦行,不曾一日懈怠,年龄愈增,志向愈坚。

她居住在洛阳东寺,善于清谈,宣议佛理,对《小品般若经》又非常擅长讲说。诵阅佛经时,她重在理解佛理,使内在脉络秩然贯通,而不是停留在玩味外在的辞采巧辩上。因而一州崇佛之士,都师从她、崇尚她。由于她精通佛理,并开庭宣讲,中国历史上比丘尼诵经,也就是从她开始的。

晋废帝太和年间(公元366—370年),有一女子叫杨令辩,她笃信黄老之术,专行道家修养法。先前人们,也大多敬重事奉她。但是道馨讲学兴盛之后,杨令辩的法术也就渐渐消歇了。杨令辩借同姓之便,与她来往频繁,暗中却深藏嫉妒之心,想伺机下毒害死她。

后来,她果然找到了一个机会,把毒药暗地里放到了竺道馨的食物中。道馨服下毒药后,想尽方法予以医治,但全无效果。她的弟子问她去哪家而得此怪病,她答道:“我知道我得此病的缘由,善恶因缘、生死命运,都由前世命定。你们就不要再追问了。纵令对我有益的事,我都没有表白,何况今天遇到这种无益之事,又有什么可说的呢?”于是她默然而终。

【道容尼】

道容,本来居住在历阳(今安徽和县)乌江寺。她谨守戒品,用意精进,善于占吉卜凶,能预知人世祸福,因而世人都把她传为圣人。

晋明帝时,她颇受皇上的敬重和侍奉。明帝曾让人将一束花铺放在她的席子下,想以此验证她是凡庸还是贤圣。结果花在席下竟鲜活如前,一点也没有枯萎。

到了简文帝时,出现了一件怪事,情况是这样的:简文帝当初很迷恋道教之术,侍奉一位号称清水道师的人,此人就是京城人所说的王濮阳。简文帝在宫内为他立了道观。道容对此深不以为然,曾多次加以开导和劝谏,但简文帝并没有听从她的话。嗣后,简文帝每次走入道观,总是看到神人幻化成僧徒的模样,而且满屋子都是。简文帝疑心是道容所捣的鬼,但又不能确定。

登基之后,又出现了乌鸦在太极殿上筑巢的怪事。于是简文帝便让卜师曲安远卜筮。曲安远说:“西南方向有一道行高深的女子,她能消除此怪。”简文帝立刻想到道容,就专使前往西南方向的乌江寺,去迎接道容。道容迎来之后,简文帝把太极殿出现的怪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,向她讨教。

道容回答说:“你只要斋戒七天,谨守八关斋戒,此怪自会消除。”简文帝听从了她的话,斋戒沐浴,净心凝神,未满七天,成群的乌鸦争相飞来,把鸟巢运走了。

这事使简文帝对她深为信任和敬重,于是为她造一座尼寺,并供养她所需之物。寺庙落成之后,又根据它座落的那片山林,替它取名为新林。简文帝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侍奉她,并从此捐弃道术,敬奉佛法。此后,显扬崇尚佛道成了东晋的世风,这种世风的形成,正仰仗于道容的力量。

晋孝武帝时,道容更受崇敬。东晋太元年间(公元376—396年),她忽然行踪隐遁,不测所往。孝武帝就传旨埋葬她的衣钵,据说新林寺有一坟墓,正是这一缘故。

【令宗尼】

令宗,俗姓满,高平金乡(今山东金乡)人。她自幼就有清净信念,谨依善道,不染俗情,颇受乡里人的推崇。后家中遇到丧乱,她不幸被虏寇所追逐。被困中,令宗归诚一心,系念三宝功德,并诵读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又拔去眉毛,假托得了难以治愈的疾病,向他们诉苦,于是才获释得归。

她顺着大路一直往南走,将离开冀州(在今山西境内)时,又遭逢到另一伙寇贼的追逐。

仓皇中,她爬上枯树,专诚一念,祈求保佑。追捕的人只管往前看,始终没有朝树上望而发现到她。这帮人因找不到她,不久便离开了。令宗从树上下来,又继续赶路。她怕再遭不测,不敢向人乞讨食物,奇怪的是她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饿。

向晚时,她来到孟津(今河南孟县境内),因一河阻隔,河面上无船可以过渡,在此惊惶忧虑之际,她又忆念起佛、法、僧三宝,以求庇佑。念着念着,她忽然看见一只白鹿,它不知从何而来,径自下水过河,但见泥沙扬起,却不见波澜起伏。令宗随它过河,身上竟无沾濡。她安然渡河,如履平地,并顺利地到了家。

经历此番奇遇之后,令宗道念更坚,于是就归依佛门,剃度出家。入道后,她诚心奉佛,受持读诵,精进勤恳,潜心研求佛法。掘其内在奥义而有所体会。晋孝武帝听说后,就写信给她,互通音问,以研佛理。后来百姓又遇到灾病,很多人家境清苦,贫困难支,令宗就尽其所有,予以救济。只要是需要救济,不论路途多么艰难、遥远,她都在所不辞。由于她因需施助,善于体恤,很多贫病者终于度过了这场灾难。令宗自己却忍饥挨饿,辛劳奔涉,致使面容枯槁憔悴。

七十五岁那年,她忽然在一天清晨召集弟子,述说了她在夜里所做的一个梦:“昨夜我梦见一座大山,据说正是须弥山,只见它峰峻耸绝,高与天接。山上宝饰庄严,灵光朗照,使丽日增辉;又见法鼓铿锵,香烟缭绕,清芬缕缕不绝。忽然山中传语,令我前去参拜。梦至此告终,我愕然惊觉。醒后就感到体内充溢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,它无痛无恼,昏昏沉沉,犹如昏醉一般。”

如此述说之后,她的同修道津说:“这也许就是预兆将往生(圆寂)吧。”她俩谈话未完,令宗就猝然入化。

【妙音尼】

妙音,不知是何处人。年幼时就热衷于佛道。她居住在京城,博学佛门内外的典籍,又擅长于铺陈辞采,撰写文章。晋孝武帝、太傅、会稽王司马道子都很敬重侍奉她。妙音每次和孝武帝、司马道子以及中朝学士谈论结撰文章,都显得才情勃发,妙思入微,她也因此而颇负盛名。

太元十年(公元385年),太傅为她营建了简静寺,并任她为寺主,领有徒众百余人。当时朝廷内外有才德的人,无不欢喜亲近她,藉此通达佛法。众人供养源源不断,财富之多称冠于都邑之中。一时间,无论在朝在野、是贵是贱,都无不钦仰崇奉她。她所居的寺门前也盛况空前,每天都停有车马百余乘。

荆州刺史王忱死后,孝武帝想让王恭去接替他的职位。当时桓玄在江陵(在今湖北中部),曾为王忱所挫败,听到王恭要来任职,而他又素来畏惧王恭。这时殷仲堪任黄门侍郎,桓玄知道他是个弱才,容易控制,就一心想让他代行王忱之职。于是桓玄便派使者去妙音尼处,想凭借她的势力为殷仲堪谋取荆州刺史的职位。

不久,孝武帝向妙音询道:“眼下荆州刺史是个缺额,你在外面听说谁应当接替这个职位?”

妙音回答说:“贫尼是出家的人,又岂能在俗众当中妄加评议?但倘要问朝廷内外谈论者的看法,那我倒是有所耳闻。他们都一致说殷仲堪最堪此任,因为他谋深虑远,正是荆楚重镇不可或缺的人选。”

孝武帝听了这番话后,觉得她所言极是,便让殷仲堪接替了王忱的职位。由此也不难看出,妙音在当时确实是权重一朝、威行内外的人物。

【道仪尼】

道仪,俗姓贾,雁门楼烦(今山西崞县东)人,是惠远的姑妈。她嫁给同郡的解直,解直曾任浔阳(今江西九江)县令,后来亡故。

二十二岁时,道仪舍弃凡俗之累,披上法衣,成了一个出家的尼僧。她生性聪颖敏慧,又识多见广,记忆超群,诵习《法华经》、宣讲《维摩》、《小品般若经》,均能精思入微,畅达义理,凭心独悟,无复依傍。她恪守戒律,神清气洁,格制高远。

后闻京都经律渐臻完备,讲经说法之场所迤逦相接,于是就在晋孝武帝太元(公元376—396年)末年来到京都,定居在何后寺中。在这里,她潜心律藏,研味其精义妙旨。平素举止温恭而谦逊,即使是在独处时也从不怠惰。她衣着粗蔽,不求华美,手执杖、钵,清散无矫,故而深受佛门内外的尊崇。

七十八岁时,她患了疾病,病情逐日加重,但道心更坚,励行更峻,诵念佛经,从无懈怠。她的弟子请求说:“望能多加调养,或能减轻病情。”她回答说:“这不是你们所应请求的事啊!”她话音刚落,就溘然去世了。

【慧果尼】

慧果,俗姓潘,淮南(今安徽寿县)人。她安贫乐道,苦节自励,不穿丝绵之衣,而热衷佛门戒律,自觉秉持戒范,戒行莹洁无染。因此,佛门内外都很敬慕她,她的芳声美誉也愈传愈广。宋青州(今山东益都)刺史北地(今属甘肃)傅弘仁,对她十分叹赏,馈赠供养也相当丰厚。

宋武帝永初三年(公元422年),傅弘仁供养自己东面的宅第为她建了一座精舍,取名为景福寺。寺建成之后,让慧果出任寺主。当时人们施给的物品很多,她全都用于佛事,不曾染有分毫。故而,景福寺事业兴隆,寺内大小也无不对她欣然折服。

宋文帝元嘉六年(公元429年),来了一位西域僧徒求那跋摩,慧果向他询问说:“我们这里以前的尼僧,其受戒的程序,未按照佛经上所要求的那样做,如未从僧尼二众受具足戒,受戒戒师不足十人。而推之于西域比丘尼始祖——佛陀的姨母大爱道,确实在受戒上有很严格的要求,如佛曾让她行八敬法。但不知从她以后,戒法是否可以变通而有所不同?”

答曰:“不能有所变化。”

慧果又问道:“按照戒律的规定,戒师若有过失,为什么没有什么不同呢?”

求那跋摩答道:“在众多比丘尼的地方,戒师如不能授二岁学戒,戒法不全,这就是戒师的过失。”

慧果进而又问:“我们这里以前没有比丘尼,并不是世界上都没有,也不是我们这里非佛光所照的地方,是不是?”

求那跋摩答道:“按照戒律规定,受具足戒必须要有十位授戒的比丘,所谓三师七证。但边远地方,因人烟稀少,地势偏僻,为求方便,五位戒师也可授戒。但如果那里条件具备,比丘较多,就必须遵从十人受戒的戒法。”

慧果又问:“那么多少里之外才可以算作边地呢?”

求那跋摩说:“千里之外,关山重重,道路阻隔,那就叫做边地。”

听了此言,慧果坚定了要重受具足戒的决心。宋元嘉九年(公元432年),她率领弟子慧灯等五人,从天竺戒师僧伽跋摩重受具足戒,并从此敬心奉法,谨守戒品,就像爱护自己的头顶大脑一样。

她享年七十多岁,宋元嘉十年(公元433年)逝世。

她的弟子慧意、慧铠都能秉承师法,以恪守节戒闻名当时。

【法盛尼】

法盛,俗姓聂,清河(今河北清河县)人。因遭遇赵氏的祸乱,就避难到了金陵。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(公元437年),在建福寺出家修道。她超卓的才识、精湛的觉解,都是凭借独具的敏悟而获得。法盛自以为年迈之时,流徒寓居在京都,虽能欣逢王道隆盛、国泰民安,但故乡之恋仍常在念中,因而唯有潜心探究佛教的玄机妙理,方能派遣忧念,忘却老境。于是她就从道场寺偶法师受持菩萨戒。自此,她白天披阅佛典,晚上就清谈佛理。渐渐有了一段时间,她便自感神情清朗,灵府远廓,虽说已届高年,却无迟暮之衰,而是胜似壮年。

法盛常期愿生净土。她曾对同修昙敬、昙爱说:“我立身行道。志在西方净土。”元嘉十六年(公元439年)九月二十七日,她在佛塔下做礼拜,晚上得了病,病情愈来愈重。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,夜幕初张,她和衣小眠,恍惚之间,进入梦境。她梦见如来自空而降,与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二菩萨讲论大乘、小乘。不久又与诸圣贤乘芳气、蹈云蔼,飘然而下,来探望她的病情。一时间,灵光赫赫,大放光明,全寺尼僧,无不瞻睹。她们都来询问法盛,这是何等灵异之光,法盛便详述了梦中所见。说完之后,不久就入灭了,享年七十二岁。

豫章(今河南汝阳)太守吴郡(今江苏苏州)张辩,对法盛自来很崇敬,故为她传述如上。

【慧玉尼】

慧玉,长安人。她精勤修炼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意念,又诵习经籍、研阅戒律,学识很渊富。常游化各处,讲经说法,步履所及,教化广布;每每言及佛家因果报应的学说时,她总是热忱讲导,不避严寒酷暑。她曾南行到了荆楚,就居住在江陵牛牧精舍之中。在这里慧玉诵念《法华经》、《首楞严经》等典籍,不出十天,便能通解无碍。陕西的佛门内外,无不对她虔恭礼敬。她日夜披览经典,潜心三藏,未尝一日止息。

元嘉十四年(公元437年)十月,她做七日苦行斋,做斋前,曾立下誓言:“我笃诚奉斋,若蒙感应,我在舍身之后,定能见到佛土极乐世界。我愿七天之内,见到佛光朗照。”结果七日斋做到第五天,便出现了感应。那天夜半,在牛牧寺东边的林木丛中,忽有灵光曜曜,明映中天。慧玉当即将此异事遍告众尼。众尼听后,无不欣然而乐、油然生敬,对她更加诚心悦服。寺主法弘,后在灵光显现的树丛中别置禅室,以志灵验。

当初,慧玉在长安时,曾在薛尚书寺见过红白二色灵光,它辉耀左右,历时十天才渐渐消失。此后,六重寺僧徒,也曾在四月八日,在灵光辉耀处发现一尊金弥勒像,像高一尺。

【道瑗尼】

道瑗,俗姓江,丹阳(今安徽宣城)人。十岁之后,就广涉经史;受戒出家后,又通晓经、律、论三藏。她习道精勤,清苦自励。晋孝武帝太元年间(公元376—396年),褚皇后对她高尚的节操深为嘉许,故而她修善体道,大都依凭建福寺。而当时富贵女子,也无不竞相与道瑗交游。

元嘉八年(公元431年),道瑗尼大造佛像,在京都各寺院予以安奉。其中彭城寺有金像二躯,坐于床帐,神情宛然;瓦官寺有弥勒像一躯,宝盖辉煌,璎珞楚楚;南建兴寺有金像二躯,幡盖相属,气度不凡。除此之外,在道瑗所居的建福寺,则建一卧佛像与殿堂,又造一普贤行像。凡所塑之像,无不妙相殊丽,造工精美。

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(公元438年),又造一金无量寿佛像。同年四月十一日,金像眉宇间忽放瑞光,辉耀寺内,使满寺之中,犹如镀上了一片灿烂的金光。当时佛门内外的信众听说此事之后,彼此相传,共来修敬;瞻仰神辉,莫不叹悦不已。

道瑗又用宋文帝元皇后施给之物,扩建了这座尼寺,她开拓寺的南面,另建了一座禅房。

选自《比丘尼传》梁代释宝唱撰.


>>>延伸阅读

  • 保福清豁禅师 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,泉州睡龙道溥禅师之法嗣,福州人。少而聪敏,礼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落发受戒。后与冲煦长···〈阅读全文〉
  • 育王怀琏禅师 明州(今浙江宁波)育王山怀琏大觉禅师,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,俗姓陈,号“琏三生”, 漳州(今福建漳州)龙溪···〈阅读全文〉